退役军人工作者陈光峰、易铭鑫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听听他们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2-05-17 16:06 信息来源:退役军人事务部 浏览量: 【字体:  

 编者按

  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

  全国966人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退役军人工作者陈光峰、易铭鑫荣列其中,他们是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新时代奋斗者的代表。为弘扬劳模精神,展示典型风采,凝聚奋进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要尽到一个退役军人工作者的本分

陈光锋.png

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退役士兵服务部部长陈光峰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22年,整天和退役军人在一起。我没当过兵,但感觉自己跟当过兵一样。”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退役士兵服务部部长陈光峰憨厚地笑着说。

  陈光峰出生在山东东营一个农民家庭。1997年,他考上沈阳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民政厅,负责退役军人培训工作,从此与退役军人结下不解之缘。

  接触的第一个退役军人,陈光峰至今记得清清楚楚:“1.9米多的大个子,带着军人特有的果敢坚毅气质,谈吐谦和礼貌。我和他很投缘。这位当了9年兵的小伙子,家住偏远农村,学历低,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当保安,很想找到技术类的稳定工作。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2006年我当退役士兵培训部部长后,花了近半年时间,和领导、同事顶烈日、冒严寒,跑遍了沈阳各大中专院校和技校,了解培训方向、就业率;跑遍有规模以上企业,摸清他们的用工需求。”

  “那时候挺苦的,中午赶不回单位,就在路边小店吃碗面条,好几次都被用工单位当成推销员。但是想到能为退役军人做点实事,又从内心里感到干劲十足。”陈光峰接着说:“我曾经被一家汽车制造厂赶出3次,第4次上门,他们带着怀疑的眼神让我们进了厂区。后来,清楚了我的来意后,这家企业非常认同。从此我们有了很多合作,解决了600多名退役军人就业问题。”

  就这样,他们走出了一条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就业之路,培养退役军人7000余人,全部在辽宁省优质大型企业就业。国家有关部门在辽宁召开经验交流会,会上专门介绍了这个做法。“技能培训、订单就业”的政策,也在全国广泛推广。

  工科出身的陈光峰后来负责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在营口市站前区跃进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李飞毫不客气地说:“你总是安排我们慰问老兵,关心退役军人,没有一分钱,我们怎么干啊。”

  陈光峰想了想,他说得对。当时环保、水利、护林、食品安全等行业,都有专项经费和资金补助,只有退役军人工作还没有。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转变,还要实现有地位有作为的大发展。很多工作,像挂光荣牌、关爱老兵、组织志愿服务,都需要一定经费保障。需要想办法在省级层面上给予政策上支撑,让基层申请经费理直气壮。

  陈光峰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调研,发现难点、痛点和堵点很多,“卡脖子”的问题也不少。回沈阳后,他立即协助有关部门拟制《辽宁省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其中服务中心(站)建设方面,夹带了“私货”:对经费保障明确了具体数量。但是各级财政紧张,想法没有实现。

  陈光峰又出一策,建议以辽宁省退役军人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发文,虽然没明确经费数量,但要求列入地方预算:“着力建立基层经费保障制度,财政部门按事业单位有关经费保障标准,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人员经费、工作经费、政府购买服务等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保障基层专兼职工作人员待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确保基层有人做事、有钱干事、干得成事。”

  短短百十多字,搅动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一池春水。朝阳市很快动起来,确定专项经费: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2万元,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5000元;葫芦岛市也随即出台政策,确保经费保障到位。没有动静的地方,陈光峰就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催。对方被逼急了,连声答应:“我们现在就想办法,一周之内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服务站站长李飞告诉记者:“陈部长这个人就这样,办事较真。你给他说个事,他一定会想着法子办好。”他举例说:“有一个周末,我去厅机关找他。他穿着背心和大裤衩,分析比对数据、测算人数资金、统计工作进度,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连续加班一个多月。”

  退役军人社保接续,仅辽宁就有14.7万人,难度可想而知。有一位退役军人,开始安排在供销社,后来下岗去了招待所,再后来第二次下岗买断。工作中断了好几次。按照规范化要求,需要提供第一次下岗证明。李飞说:“供销社都已经消失那么多年了,到哪里去找?退而求其次,安置介绍信也可以,仍然找不到了。陈部长就跑下来,找当年办事人员核实证明。虽然费了很大劲,还是帮这位退役军人解决了问题。”

  去年获得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采访完陈光峰,记者想总结一下是什么事迹让他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获得这份殊荣。陈光峰咧开嘴,一脸朴实地说:“我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只是尽到了一个退役军人工作者的本分。”

  尽到本分,成就精彩人生。记者找到了答案。


  做一个有“泥土味儿”的退役军人工作者

  内江,拥江而生。

  沱江水九曲回肠顺流而下,世代滋养着内江市广袤的土地和人民。

  4月27日上午,小雨过后的内江市东兴区天冬种植基地绿意葱茏。四川省内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易铭鑫卷着裤管,踩着泥泞在田垄深处,跟随着几名退役军人种植户查看天冬长势,询问种植情况。

易.png

  4月27日上午,在内江市天冬种植基地,易铭鑫和退役军人种植户正在交流。黄胜明 摄

  “我是一个带着泥土味儿的干部!”易铭鑫这样评价自己。

  1966年,易铭鑫出生于四川内江农村,家里世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当过村计划生育干部、敬老院会计,也辗转多个镇、县区当过领导。长达30年农业领域和农村一线工作经历,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19年1月,时任市委农工委副主任的易铭鑫离开深耕多年的农业农村领域,调任内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为了尽快倾听民声,易铭鑫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开门接访。

  一天,东兴区高梁镇68岁的闻永德敲开了易铭鑫办公室的门。因档案问题,闻永德退役军人身份一直不能被认定。易铭鑫了解情况后亲自督办,派专人查阅档案、走访调查。为了让老人放心,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也给了闻永德。当闻永德身份最终被认定,一家人驱车近百里送来锦旗并声泪俱下地拉着他的手不放那一刻,易铭鑫更懂得了自己肩上的担子。

  “当干部就要身上接地气、脚下沾泥土,多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易铭鑫觉得退役军人工作和农村工作都是为群众服务,确保党的政策和关爱落到实处,退役军人工作一头连着军队、一头连着地方,站位高,很光荣。

  “任重如山,时不我待。”密集调研、建章立制、接待来访,在易铭鑫带领下,内江市县两级8个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短时间内组建,转隶烈士陵园管理所、军休所、光荣院等事业单位11个,1300多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迅速建成。

  “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来换退役军人更多的幸福指数。”易铭鑫常常这样告诫自己。

  2021年初,退役军人刘国兵、张勇找到易铭鑫寻求帮助。因年龄偏大,两位老兵待业在家。在易铭鑫多方协调下,两人被安排到内江市东兴区天冬产业园区天冬种植基地。一年后,责任心强又有管理能力的刘国兵被任命为企业副总经理,张勇成了种植基地主管。

  易铭鑫尤其重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内江市搭建了退役军人“就业110”绿色通道,在全国首创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双选会、扶助退役军人创业推介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会“三会一体”模式,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2021年6月底,内江市公交集团126路“退役军人公交示范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条线路的开通,得从易铭鑫早餐店里的一次“邂逅”说起。

  一天早上,易铭鑫在早餐店偶遇内江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退役军人蒋光宁,两人就如何发挥企业退役军人作用越谈越投机。第二天,易铭鑫带着工作组到公交集团调研论证,最终敲定开通一条“退役军人公交示范专线”。

  如今,这条贯穿内江主城区,16辆公交车均由退役军人党员担任驾驶员,设置军人、退役军人优先专座的示范线路,已成为内江一张流动的“拥军名片”。

  近年来,在易铭鑫和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工作者努力下,内江市军转干部100%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95%以上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出台了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细则、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奖励等政策;落实伤残军人景区减免门票、现役军人和伤残军人城区乘坐公交免费等优待事项20余件。

  如今,内江这块军民鱼水情深的热土上,双拥之花正绚丽绽放。

  2020年7月9日,网上一则“四川内江籍烈士何德成长眠拉萨烈士陵园,静待亲人”的寻亲消息引起易铭鑫的注意。他召集有关部门研究核实有关资料后,立即成立寻亲调查组,一场跨越川藏的浩大烈士寻亲行动迅速展开。

  2个月后,在易铭鑫亲自协调安排下,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陪同烈士亲人远赴西藏。拉萨烈士陵园里,亲人间跨越54年后的“相见”让无数人动容泪下。

  三年多来,内江市扎实开展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落实124处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护责任,整修烈士纪念设施78处,集中迁葬零散烈士墓37座,建立常态化联系烈属制度,为29名烈士找到亲人,为480名烈属建档立卡。

  “易局长是个有心人”是许多人对易铭鑫的第一印象,不管有了喜事还是难事,大家都愿意和这位“老大哥”分享商量。三年多来,易铭鑫走村入户,足迹踏遍了内江大小村庄和社区,全市困难退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家里的情况,他“如数家珍”。

  他积极推进“百千万”结对帮扶解困活动,累计帮助2669人纾难解困。内江的“12345政务热线”专门设置退役军人专席,21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退役军人“服务超市”的做法,还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要把服务保障对象的冷暖挂在心上,用尊重尊崇的尺子衡量工作的好坏。”易铭鑫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